顶部

商标恶意抢注规则

2025-10-02 21:25:44新闻资讯

商标恶意抢注是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毒瘤,2025年随着《商标法》修订及配套政策落地,规则体系全面升级。本文结合最新法律条文与典型案例,解析恶意抢注的认定标准与应对策略,助力企业筑牢知识产权防线。

一、2025年规则升级:从原则到细则

1.法律条文修订

《商标法》新增条款明确:“申请商标注册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使用并具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并细化“不正当手段”情形,包括虚假申报商标使用意图、伪造商标使用证据等。

审查时限优化:商标注册申请的实质审查周期缩短至6个月,异议程序提速至3个月内完成,遏制恶意抢注的“时间差”漏洞。

2.政策文件配套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5年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方案》要求:

全年报送10万条商标囤积兜售线索,重点排查服装、广告服务等20余个品类;

对已注册的恶意商标,依职权启动无效宣告程序,并跟踪处置明知违法仍继续使用的行为。

二、商标抢注的司法认定:三要件解析

1.主观恶意:谋取不正当利益

典型表现:注册后不实际使用,通过高价转让、许可或控告侵权索赔获利。

案例佐证:某自然人跨省抢注“翠云廊”“峨眉山”等36件知名景点商标,后以每件5万元价格兜售,被法院认定“无实际使用意图,纯属牟利”。

2.不正当手段:虚假与欺诈

认定难点:商标局不主动审查申请材料真实性,需通过异议或无效程序由被抢注人举证。

技术辅助:某案中,执法部门通过“云端”协查系统固定申请人伪造商标使用合同的电子证据,结合人脸识别技术锁定虚拟身份。

3.客观结果:注册成功且损害权益

法律后果:恶意抢注的商标可被依职权无效,且申请人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

数据支撑:2025年1-8月,全国查处恶意抢注案件2300余件,移送公安机关案件数同比增长40%。

三、典型案例:从线下到线上的全链条打击

1.跨类抢注与公共资源占用

案情:某代理机构协助客户抢注“故宫”“长城”等102件公共资源商标,成功注册36件后通过微信群兜售。

处理: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公安机关捣毁制假窝点,对申请人罚款1.2万元,并宣告涉案商标无效。

2.网络直播与隐蔽销售

案情:某工作室通过直播间销售假冒“ERDOS”羊绒衫,使用虚拟地址和社交平台引流,涉案金额超300万元。

突破点:执法部门通过微信平台运营商调取交易记录,结合区块链存证技术固定侵权证据,最终移送公安机关。

3.国际品牌侵权

案情:某公司生产销售假冒“YKK”拉链,现场查扣侵权商品1261条,拉链头108万枚,涉案金额150余万元。

结果: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0万元。

2025年的商标抢注规则已从“原则性规定”转向“精细化治理”,企业需紧扣法律修订要点,建立动态监测与维权机制,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升保护效能。唯有如此,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守住品牌核心资产。

当前阅读:

商标恶意抢注规则

答疑解惑

  • Q: 都有什么票据可以用来做账?

    A: 发票、银行单据、工资表、现金借还款收支单据、库存商品盘存表等。
  • Q: 我可以不请会计,自己做账吗?

    A: 不行的, 《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必须是会计才能做账。
  • Q: 每月产生的票据怎么给到你们呢,可以上门来取吗?

    A: 我们不提供上门取票服务,当月产生的票据需要您在30号前寄送到我司,会计收到后进行账务处理。
  • Q: 记账的会计都是专职的吗?

    A: 是的,我们的会计团队都是平均从业经验在4年以上的,深知各行各业的财务处理,绝对资深靠谱。

热门文章

  • 服务监督

    全程监督有保障

  • 安全保障

    SSL/TDE数据加密

  • 售后无忧

    不满意随时退款,权益硬保障

  • 专业解答

    平均4年行业经验 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