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粽叶飘香,端午安康
2021-06-14 11:27:20悟空动态
端午节
今年是6月14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今天是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
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在古汉语中,“端”是开头、初始的意思,
端午,意为“初五”。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挂菖蒲、艾草,戴香包,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预防五害。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自古以来,先民就留下许多端午的习俗和故事,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端午节 · 端午起源哪里?到底纪念谁?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端午节起源于何时,纪念何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端午起源于“恶日”
战国时代,五月五日被视为“恶月”“恶日”。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因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所以,这一天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2、起源于古百越祭祀活动
中国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族群,即古百越族。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其实,恶日是北方的习俗,赛龙舟是南方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北的不断融合,就发展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3、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热爱楚国,却换来君主的猜疑与贬谪,眼见楚国覆灭,楚原悲痛欲绝,投汩罗江而死。
百姓们感念他对于祖国的忠诚,于是划舟船找寻他的尸体,又将饭团等扔进水中,希望水里的鱼虾不要伤害他的身体。于是,赛龙舟、吃粽子发展成为纪念屈原的习俗。
据考证,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早在屈原出生前就存在,屈原在《楚辞·涉江》中亦有关于龙舟的描写。
二、端午节 · 除了吃粽子,端午还要干嘛?
1、赛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2、挂艾草、菖蒲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古人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和菖蒲,由于它们特殊的香味和药理作用,人们用它们来驱病、防蚊、辟邪。
3、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端午节,吃粽子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习俗。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便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食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随着社会的发展,粽子的样式也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端午时,人们用佩兰或草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戴香包
端午时,人们制作香包佩戴,内装香料,如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佩在胸前,香气扑鼻。一是为了防虫防病,二是表达了美好的生活愿望。热恋中的女孩,会亲手做一个荷包送给恋人,以示情意绵长。
6、喝雄黄酒
古时,端午节有饮萍蒲酒、雄黄酒,喷酒雄黄酒、朱砂酒的习俗。主要是为了驱虫防病。

三、端午节 · 端午寄语
说了这么多,似乎有点啰嗦,小编记得韩国端午申遗时国人十分震惊,感觉“端午节”被抢走。在2006年5月20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节日,需要现代人来发扬传承,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些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不要让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上丢掉。
好了,端午来了炎炎夏日,艾草衔香,祝你百邪不侵、端午安康!
文章来源:湖北新闻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